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5:20:55
目前晋能科技向全球近30个国家提供光伏产品,高效、可靠的产品是晋能科技开拓海外市场的利器。
虽然硅料价格依然保持上涨,且突破了210元/kg大关,但涨幅已经收窄。大全新能源和新疆协鑫两家硅料企业也已经表示,本次火灾并不影响硅料产能。
昨日,硅业分会公布最新国内硅料价格数据近日,合盛硅业发生火灾,很多媒体担心此事故会影响硅料产能,造成价格进一步上涨。虽然硅料价格依然保持上涨,且突破了210元/kg大关,但涨幅已经收窄。而工业硅才是光伏硅料的原材料,因此本次火灾不影响光伏硅料原材料,自然也不会影响光伏硅料产能。大全新能源和新疆协鑫两家硅料企业也已经表示,本次火灾并不影响硅料产能。
本周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1.0-22.1万元/吨,成交均价为21.68万元/吨,周环比涨幅为2.31%;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20.7-21.9万元/吨,成交均价为21.31万元/吨,周环比涨幅为2.01%。如下周涨幅进一步收窄,有望让如脱缰野马的硅料价格得到控制。但总体来说,短期的异常震荡不太可能成为长期趋势。
但由于仍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,薄膜电池当前的转换效率并不高,能够实现商品化的碲化镉薄膜电池与铜铟镓硒薄膜电池,组件的实验室效率也仅有19.5%和16%~17%[3],甚至不如已经濒临淘汰的BSF电池,发电能力明显不足。又因生产门槛低,铝制边框的供应商较多,竞争十分激烈,市场已经充分议价,进一步压缩成本的空间很小。市场方面,2020年,随着PERC电池片新建产能逐步落地,该路线市占率持续提升,已经上涨至86.4%。单晶硅的晶体品质、电学性能、机械性能等方面优良,且光电转换效率更佳,但在行业发展初期生产成本偏高,未能得到广泛应用。
其次,部分辅材,如接线盒、灌封胶、汇流箱、直流电缆等,用量与电池片面积无关,仅与电池块数有关。光伏辅材:不含硅,也重要要生产一台光伏组件,仅有电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,还需要一系列非硅辅材相配合。
其中,组串式逆变器居主要地位,占比为66.5%,集中式逆变器占比为28.5%,最新的集散式逆变器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.0%[3]。其次,上游产能不足也客观存在。在电池片互联后,一般需按照钢化玻璃、胶膜、电池片、背板以从下到上的顺序,经过层压的方式封装在一起,背板与钢化玻璃将电池片和胶膜封装在内部,通过铝边框和硅胶密封边缘保护。主要实现路径之一,就是用清洁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,从能源生产开始减少碳排放。
且焊带技术含量同样很低,市场经过充分竞争,议价空间很小。这主要受益于加工技术持续进步带来的生产成本持续下降。光伏组件经由电池片串联/并联,并进行封装,随后再安装其它辅材制成。光伏硅片:单晶硅对多晶硅实现全面替代硅片是产业链上游的末端,是光伏产品的起点。
然而铝边框的技术含量很低,成本占比高纯粹是因为其大宗商品的定价模式,下游生产商的议价能力非常低,铝边框产品定价和铝锭基本保持同步,成本压缩空间只能在加工费里找。目前通用的光伏组件边框为铝制边框,其在各类组件的成本占比均仅次于电池,是成本最高的非硅辅材。
不过集中式光伏电站的缺点也比较大。光伏组件:太阳能发电的根基虽然一片光伏电池已经具备发电能力,但其发电功率太低,无法实际应用。
除了上述两种趋势,光伏组件还有众多其它路线,如拼片、叠瓦、无主栅和多主栅等,细分市场比较多。未来如何尽快调整产能,是对生产企业的挑战。如何配合电池技术的进步调整产品,仍是核心辅材生产商的重要发展方向。与传统发电站类似,光伏电站也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。通常情况下,电池组件在封装过程中,会产生被称作CTM(Cell-to-Module Loss)损失的现象,即组件总发电功率小于电池片的总功率之和。早年受技术限制,光伏发电成本过高,在应用上不够经济。
光伏电池片的现有技术路线多且复杂,除了主流的单晶硅PERC电池,使用上一代电池技术的BSF电池也有一定用量,而新一代N型电池同样在快速崛起,被认为有望接替PERC电池成为下一代主流产品。同时,分布式光伏电站还能够实现发电量就地消化,余量再接入电网。
根据机构预测,这种格局在长期来看,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。我国光能富集区并非高负荷地区,这导致了一定的供需错配,使得电能无法就地消纳,存在一定的弃光弃电现象。
K(KPK/KPF/KPE)结构背板仍是市场绝对主流,在2019年的占比为59.5%;同为传统产品的T(TPT/TPF/TPE)结构模板同期市占率则为14%[17]。但生产工序少,和生产成本低是两回事。
虽说长期看硅料价格明显下降,但自2021年开始出现一轮极为疯狂的上涨。与很多人直觉相悖,光伏设备的光电效率其实已经可以做到极高水平,超过40%,是当前主流电池的接近两倍。不过大尺寸同样也要求下游生产工艺的同步改善,需要一定的产业链协同发展。概括来说,目前光伏组件的非硅成本下降空间不大,且受大宗商品价格主导,下游生产商的议价能力都不是很强。
目前降低耗硅量的主要方式为降低硅片厚度与减少切片损耗。截至2020年底,光伏逆变器市场仍然以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为主。
冷知识:异质结电池最早的开发者是日本三洋公司,但该公司之后将HIT注册为了商标,使得其它企业不能随意使用这一缩写指代异质结电池。从成本端看,辅材中成本占比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边框、玻璃、胶膜、背板以及焊带。
与如今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相比,太阳能进入人们视野少说有几十年,确实不新鲜,而光伏企业近年也未掀起什么风浪。由于技术相对老旧,发电能力不强,BSF电池市场占比下降至 8.8%,较2019年下降22.7%,已经基本被市场淘汰[14]。
TOPCon:这一技术路线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极高,达到28.7%,已经逼近晶硅极限(29.43%),明显优于PERC(24.5%)和HJT(27.5%)[12]。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,始终保持着更多的订单,更高的开工率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高利润率,这进一步确保了龙头企业在未来的研发与生产技术升级的先发优势。但PERC电池的问题是,其效率已经逼近24.5%的理论极限,未来优化空间非常有限。但这不意味着技术迭代的停滞。
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最为成熟、应用最广泛、扩展速度最快的多晶硅制备工艺。这些因素叠加,导致薄膜电池在商业化上的困难较大。
另一方面,超白压花玻璃及超白加工浮法玻璃的含铁量相对较低,透光率更高,能够提高组件发电效率。长远看,指向120m厚度的技术路线也比较清晰,但受限于生产技术,距离商业化比较遥远。
这在光伏发电直接表现为,包括发电量波动大、对电网稳定性不利、并网难等一系列问题。目前,单晶PERC产品作为主流光伏电池,生产工艺成熟,产能高,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3%,较上一代的BSF电池优势明显,是性价比最高的电池技术路线。
发表评论
留言: